《讀書共和國 Podcast》迪化街之美01|郭怡美書店|Dihua Street Shops 01



本集為簡略整理的podcast內容筆記,以Willie自述的第一人稱角度紀錄。
如有任何謬誤歡迎指出。

主持/吳家恆
來賓/Willie(郭怡美書店經理人)

「怡然大稻埕」邀訪的是常在大稻埕流連的旅人,「迪化街之美」則是訪談迪化街的店家老闆。第一集「迪化街之美」請到迪化街即將試營運的郭怡美書店經理人Willie。Willie曾在迪化街經營青年旅社多年,現在也是一間書店的主人。比起很多書店經營者,Willie的書店資歷並不長。不過,他對閱讀有所熱愛與品味,在經營青旅這方面頗有閱歷,再加上讀書共和國郭重興社長的感染、感召,Willie毅然投入郭怡美書店展店的艱鉅繁複工作。如今,書店的樣貌已經浮現,也將在(2022年)11月中旬開始營運。這個節目抓住Willie的空檔,請他透過聲音,做一趟郭怡美書店的導覽。


大稻埕在10年前左右開始有復興運動,要讓地方再現往日的繁華。

大稻埕最熱鬧的時期大概是1920年代,在當時台灣具有重要的文化領先地位,出了很多重要的畫家,聚集了很多咖啡館、戲院等,引領台灣的文化潮流。

文化必須有商業的基底支撐力,很多食衣住行育樂都建立在大稻埕的商貿底蘊之上,順著這個脈絡就不難理解大稻埕為什麼有這麼豐富的人文與人潮。

迪化街並不是沒有書店,但缺乏的是承載著這樣歷史脈絡的比較大型的書店,郭怡美書店希望可以在大稻埕街區,重現她往日繁華時尚的面容。

郭怡美書店位址於迪化街129號,在民生西路與歸綏街中間。在這區塊除了郭怡美書店外,還有聯華食品的起家厝,兩間商行各有三棟非常華麗耀眼的建築外觀,與旁邊的店家相比,可以想像當時一定花了不少功夫在裝修外觀。

當年的郭怡美商行是一間大型的食品貿易商行,經營的項目包括砂糖、海產等,創辦人是郭烏隆先生。那時候迪化街很多店家都是前店後宅的生活形式,所以這裡同時是郭氏家族做生意的聚居地以及從小長大的房子。現今我們所看到郭怡美書店,以及旁邊的怡和泰商行和AKA咖啡,這三棟建築合起來才是郭烏隆先生當時的商行。



離開又歸來的故事

郭烏隆先生曾是全台繳稅第二名的大戶,但因為子孫輩在商業上的天份沒那麼突出,導致郭氏家族後來離開大稻埕,房子便有了新的主人。後來這個原址的屋主要出租店面的時候,被郭烏隆先生的孫子,也就是讀書共和國的社長郭重新先生看到,他就來找我討論在這裡開書店的事情。

郭重新先生在迪化街出生長大,有一群從小認識的教友,因為時局的關係後來搬離,但他還是會定期回來做禮拜、拜訪鄰里朋友。

我覺得大稻埕這個地方非常的粘人,像郭社長這樣的人不在少數。我在這邊開店,看到很多人可能從小在這邊長大,或年輕時在這邊工作,後來到外地發展都還是會再回來看看故鄉,也有不少從海外回來的,這股對大稻埕的眷戀之情是很強的。這當中的連結並不單純是「我與你是小學同學」這麼單純,很多是從父母、祖父母那輩起就有認識交流、商業往來,也有一些是師徒關係,徒弟自立門戶在附近開店,這些人與人的關聯構築成很緊密的社區關係,有趣的是這股精神並不僅存在過去,直到現在都還可以在這裡看到。

郭先生在出版事業有很大的成功,大稻埕本身是人文薈萃的地方,現在好像缺少一個大型的書店,整件事情思考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興奮。


我認為大稻埕的文化氛圍從1920年代以來一直都在,只是沒有持續地被彰顯出來。

我在大稻埕工作快十年的時間,看到很多居民,不管是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等,他們可能不在這個街區工作,可能在外地,甚至有些在海外從事文化相關的工作,但他們共同的根都連結回大稻埕,時不時會回來這邊走走,所以我不覺得大稻埕是一個老的地方,他是活的。1920年代的繁華是檯面上的榮景,只是後來轉成低調的形式,以年貨大街、霞海城隍廟拜月老等方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,如果仔細攤開來看,會發現她有非常豐富的內容,一直有人來此造訪,有人來這邊做衣服、看戲等。她不是精品時尚的那種氣質,她是很文藝的,表演、音樂、講座、書籍、政治、茶、咖啡等,像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一個體現。



對於書店的想像

我覺得書店一樓要能內外呼應。

你為了什麼而來?建築、文化、拜月老、茶、咖啡、生活飲食等,這裡都有對應的書。她就像是一個櫥窗,你來大稻埕意外發現一間書店,在逛書店的同時,發現這裡的書與你今天來大稻埕的目的相呼應,有你想知道的文化、歷史、主題等,提供你相關的資料,這就是我對於書店一樓的想像與設定。


在一樓的後棟有一個咖啡輕食空間,不特別限制要結帳完的書才可以帶過來。

我認為現在的時代不是難在讓人來買書,而是難在讓人閱讀。有些朋友買了很好的書,但買回去之後一直擺在架上,好幾年過去都沒有翻開,所以我覺得應該要重新培養閱讀的樂趣,這可能來自於空間的氛圍、對主題的興趣等。

書店距離捷運站有段距離,沿路上建築風景逐漸變化,可能有中華民國建築、日本時代的建築,甚至有清代建築、巴洛克式建築等,好像一個時空隧道,協助你心境轉換,時間感彷彿也一起變慢了。迪化街的馬路不寬,有一些車流,但你不會感受到車水馬龍的繁忙感,比較像是人間煙火的生活的溫暖,不過度緊急、急躁。


二樓我想呼應大稻埕過去在台灣的地位,她是商貿中心、文化中心、舶來品的中心,是台灣與世界接軌很重要的點,除了許多外國人來這邊設立洋行進行交易,也接收了很多舶來文化。到了日本時代,大稻埕這裡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留學日本,覺得日本不夠先進,他們更想去歐洲,學習最新的文化然後帶回台灣。延續這樣的精神,我希望郭怡美書店的二樓可以立足台灣、放眼世界,收集來自對台灣最有影響的文化區域書籍,包括中國、日本、歐洲、美國、東南亞、印度等。書籍的陳列方式也會以文化做分野,有別於傳統以書本類型分類,例如文學、史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等。

我相信一個地區的文化是造就該地思考方式、社會結構、美學系統的原因。比如看紅樓夢、然後看中國山水畫、研究封建帝王將相的故事等絲毫不違和,但如果把這些書擺在中國文化區,旁邊的書在頌揚忠孝節義,感覺上好像怪怪的。如果我在日本文化區,看到戰國時代故事,然後看到茶室、侘寂文化等,脈絡就會很清楚,因為是這樣的歷史背景產生這樣的文學、美學、社會結構,也可能延伸出一些問題,思考方式比較完整,也符合現代人強調跨界的概念。如果你單看日本文學,卻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、人文關係、社會樣貌等,很難了解更深層的意義。


年輕一代對於台灣的變化,看法相較於我們會更中性一點。

我們這一代可能出生的時候先是中國人,然後才去思考整個架構關係,但現在的年輕一輩,他出生之後先認識自己,再想我是什麼人,以及國家、民族、思考、社會體系等的認識,不像我們以前威權時代簡單地接受什麼是好、什麼是壞,等到長大了才開始對自我做調整,年輕一代他們沒有受到那麼大的束縛,可以接受更多元的文化,所以我認為他們更可以接受這樣用文化的角度看事情。


二樓後棟空間有一個類似舞台的設計,我們規劃拿來舉辦一些講座活動。建築後方有一個庭院,窗外風景很好,平時是餐飲區的延伸和童書空間,我覺得這裡是一個很棒的分享、互動空間,很歡迎外面的單位租借使用。

三樓總共有三個房間和一個閣樓,保留建築原始的木結構,可以聞到大量的木頭香氣。主要定位是藝術書區,我們還打算在這邊舉辦電影研討會、讀詩社等活動,因為我希望讓書更活一些,更貼近大稻埕的氣氛。書不是用來看的,書是用來聊、用來談的。我們不要只讀詩,我們要朗誦詩;我們不要只看電影,我們來談電影;我們不要只去美術館,而是能在大街小巷發現各種美的延伸。



讀書的樂趣

讀書會讓你對世上萬物開始有了解構的能力,就好像拍照一樣,粒子越細,相片呈現就越清晰,越發覺得世界有趣。當你讀了一本書,他會指引你閱讀的下一個方向,勾起你對一些事物的興趣,我覺得這是閱讀的樂趣,也是身為書店的我們要不斷去製造、勾起大家對於閱讀樂趣的原因。如果只把看書當成學習,很容易感覺到痛苦。與其把讀書當學習,不如當作一種興趣,就像你看電影、聽講座、參加讀書會等都是吸收內容的方式。


如果你來到大稻埕探索,發現有更多想了解的東西,歡迎走進郭怡美書店,學到更多。



相關文章